热推荐:出塞古诗_出塞王昌龄古诗
来源: 互联网
2023-02-22 06:44:45

1、出塞朝代:唐朝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唐诗三百首,边塞,战争,忧国忧民,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相关翻译出塞译文及注释译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互文的修辞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资料图】

4、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5、 注释但使:只要。

6、2、龙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圣场所。

7、卫青第一次出塞便直捣龙城,将其付之一炬,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8、3、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资治通鉴和史记均有记载。

9、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10、折叠∧相关赏析出塞讲解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1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12、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13、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14、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15、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16、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17、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8、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19、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20、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21、  诗从写景入手。

22、“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23、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24、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25、“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26、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27、“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28、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29、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30、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31、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32、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33、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34、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35、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36、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37、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38、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以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下一篇:
上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