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来源: 读书文史
2023-04-17 21:14:56

文 | 读书君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对你的思念之情,一天不见,仿佛过了三年。

青年男女很喜欢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殷切。这里的“三秋”,很多人认为是“三年”。因为从字面上理解,“三秋”简单地理解即为三个秋天,按一年一个秋季,也就是三年的意思。


【资料图】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还真不是。

01 “三秋”的出处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最早其实出自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这部书于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成书。这句话的“完整版”应该是这样:

《诗经·王风·采葛》如此唱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什么意思呢?葛,即葛藤,蔓生的植物,可以用来织布,做衣服;萧是蒿的一种,即青蒿,也叫香蒿,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在古代被用来祭祀;艾,一种菊科类植物,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但有着淡雅的清香,往往被摘来用作宗庙等祭祀用品;此处的艾也有解释为艾草,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诗中唱道,姑娘在山上采集葛,一天没有见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个月那么久;那个在姑娘在山上采艾蒿,一天没有见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个秋季一样漫长;那个在山上采艾草的姑娘啊,一天没有见到她了,就好像是隔了三年那么漫长。

文中采用了递进的方式来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仅仅只是一日不见,但在自己心中好像是过了“三月、三秋、三岁”那么漫长,形象地表达出了人们在思念恋人时那种分秒都是漫长煎熬的心路历程。

热恋中的情侣,无时无刻不希望黏在一起,朝夕厮守,短暂的分离,也会让他们感到时间如此漫长煎熬。对你如此思念急切,仿佛是历经了漫长了四季,沧海桑田的轮回。正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读《诗经·采葛》发现,原来古文可以那么美,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光影岁月,这段美丽的文字,以及美丽的爱情,如今读起来依旧美得让人陶醉,让人感动不已。那个站在香草青丛中采葛的姑娘,被远方的小伙时刻牵挂着,多么美好的场景画面,生动地刻画了青年男女热恋时的心境,这或许就是《诗经》在历经了千年后,依旧被视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诗经》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大家熟知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出自于此。

《诗经》共计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即公元前11世纪(或更早)到公元前6世纪,约15个诸侯国和众多地区大概五百多年的诗歌,其中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共305篇,后人也将其称为“诗三百”。在先秦时期,《诗经》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朝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儒学关系密切的《诗书礼易春秋》的地位也跟着提高,《诗》被正式列入五经之一。

作为中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出现在孔子、孟子时代的前后,它的重要性和威权可以说不亚于荷马的两大史诗对基督教徒和希腊作家等的影响,很多文人、思想家、政治家等都喜欢引用其中的一两句来抒发情志。

02 “三秋”到底有多久?

美丽的诗文,美丽的句子,在感受这浓郁的思念之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想问,“三秋”到底表达的是多久呢?

从文中可以看出,“三秋”并不应该指三年,因为从递进的关系来看,从“三月”“三秋”再到“三岁”,“三岁”即三年,三者之间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其中“三月”和“三岁”的时间很明显,就是指三个月和三年。

所以,整体上看,中间“三秋”的具体时间,应该介于三个月和三年之间。否则,如果将三秋认为是三个月的话,那么就与第一句话的“三月”重合了,如果表示为三年,那么与最后的“三岁”也是重叠的,显然不合适。

那么,到底应该是多久呢?

说法有四:

第一种说法:“三秋”表示秋天的三个阶段。

古人将秋季分成三个阶段,具体为孟秋、伸秋、季秋。

在古代,一年就已被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分别占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可以用“孟、仲、季”来表示。比如中秋也被称为“仲秋”。

“三秋”分别为:农历的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说得便是如此。

春季,夏季、冬至也如此,比如“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在农业上,“三秋”指的是秋收、秋种、秋管。每年的这个时候,农民非常忙碌。

第二种说法:指九月。

有人认为,“三秋”指的是九月,因为九月代表秋天。但是,如此解释的话,九月只是一个月,比三月还要短,并不符合诗意。

第三种说法:指整个秋季。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用三秋来表示秋季,比如柳永的《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的三秋就是指秋天,秋天桂花飘香。

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曾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里的三秋就是指整个秋季,九月是秋季的一部分,“序属三秋”。

不过,细想起来,如果“三秋”指整个秋季,那么其行文就和前后的时间并不协调,因为前后都指具体的时间,中间指一个时间节点。

第四种说法:指九个月。

专家认为,三秋,应该是九个月,即三个季节的意思,刚好处在三月和三年的之中,读书君认为这个解释是比较合理到位的。从诗文的阐述来看,时间上应该是不断递进的过程,应该长于三个月,短于三年,解释为九个月,更加切合本意。

当然,文学创作中的文字书写,和许多因素有关,有些词汇可能并不能完全按常理来理解,存在一定的夸大、比喻、借代等加工润色的成分,甚至可能是创作者凭空想象,灵感一来随便吟唱,不具有特别的分析意义。“三秋”到底指多久呢?或许只有创作者本人才能给出最官方的解释。

从目前来看,很多人对三秋的理解是三年,从典故出处来看,个人觉得九个月是最合理的解释。

03 读书君说

中国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平时脍炙人口的一句诗句,一个典故,听起来简单,但其背后却可能是我们不熟知的一段历史或是深厚的文化讲究。当得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或许我们会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化带给我们的魅力所在。读经典,品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熟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下一篇:
上一篇:

相关阅读